施工挖壞了村里的排水壕和水田圍堰,又突逢暴雨淹了農戶的地,黑龍江省五常市人民法院小山子人民法庭巧用“五常”之道定分止爭……
黑龍江五常,張廣才嶺下的“水稻王國”。六月,黑土地披著翡綠色的新裝,水稻迎著夏風拔節生長。
“張法官,這么早就往法院趕?”這天清早,陽光正好,五常市人民法院小山子人民法庭法官張叢楊走在上班路上,粗糲卻熱絡的招呼聲從身后傳來。循聲回頭,正撞見農戶老趙從拖拉機上探著身子,“多虧了你們啊,要是去年拿不到賠償款,今年這地我可就沒法種了!”
老趙黝黑的臉上綻開笑紋,不遠處的水田里,新插的秧苗舒展著腰肢,陽光下的水面閃著碎金般的光。張叢楊望著這幕,思緒回到了2024年夏天,那時,老趙和十幾個農戶第一次來到小山子法庭……
暴雨之下,矛盾決堤
“我們要告狀!”小山子法庭里,老趙與其他的農戶們將張叢楊團團圍住,情緒十分激動,“今天必須給個說法!”
“大家別著急,相信我們,法院一定會幫大家解決問題!”看著這些臉上寫滿焦慮的農民,張叢楊趕緊安撫大家的情緒,“一個一個慢慢說,我們會逐項記錄大家的訴求。”細問之下,這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近日,某天然氣管道工程正在小山子鎮緊張施工時,不慎挖壞了村里的排水壕和水田圍堰,雖然采取應急補救措施,但突逢持續暴雨,排水壕排水不暢,剛修的圍堰也被雨水沖垮。“水田里的水漲得比秧苗還快!”老趙提到自家被淹的水稻,滿臉的心疼。
農戶大勇接著說:“我們開春向商店賒的種子、農藥和化肥,都要付利息,現在地被淹了,這債算是還不上了!”
聽完大家的陳述,張叢楊當機立斷,一邊聯系管道公司負責人,一邊讓農戶們選出代表,和自己去現場了解情況。
張叢楊與農戶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蹚過泥濘田埂,眼前景象讓人心頭一緊。大片稻田淹沒在渾濁的泥水中,原本整齊的稻壟被沖刷出不規則的深溝。張叢楊繞著稻田走了一圈,從不同角度拍攝照片、錄制視頻,記錄下水流的走向和農田受損的全貌。
回到法庭,管道公司的陳經理已經來了,沒想到情緒也是十分激動,“施工確實給大家造成損失,但這幫人也不能一上來就把我們的機械設備都圍上啊!”
“一趟趟去找你們,連個領導的影兒都見不著,我們能怎么辦?”農戶們言辭激烈、寸步不讓。
“五常”之道,破局之機
一邊是重點推進的能源項目,一邊是牽系民生的百姓生計。如何讓矛盾消弭于無形?這考驗著張叢楊的司法智慧。
反復思量之下,張叢楊決定活用“五常”之道——
五常之名源自儒家“仁義禮智信”倫理體系,近年來,五常法院聚焦地域文脈精髓,將千年“五常”智慧與現代司法理念深度融合,綜合運用“法理情”三維調處機制,既讓當事人感受“以和為貴”的文化溫度,又彰顯法院定分止爭的司法權威,走出一條獨具五常特色的多元解紛之道。
張叢楊認為,調解關鍵在于找到利益平衡點,核心問題就是責任邊界的厘定和損失認定的量化。
于是,在小山子法庭庭長計福來的牽頭下,法庭通過“1﹢1﹢N”聯動解紛機制,聯合鎮政府,并會同綜治中心、農經部門、司法所、村委會,在確認賠償責任的基礎上,擬定了一套符合雙方利益的解決方案。
針對受災較輕的12戶農民,由鎮政府第一時間協調農技專家指導農田復產,最大限度降低秋糧減產損失,待秋收后根據實際畝均減產情況核定賠償金額。其余4戶因農田面臨絕產,定損數額較大,待專業人員完成損失評估后落實一次性補償。
方案甫一落地,多方就此迅速展開調解。張叢楊和其他參與調解的人員既援引相關法律條文明晰權責,又以禮序良俗消弭對立情緒,針鋒相對的雙方,終于在調解桌前握手言和。
暴雨過后,“楓”景正好
隨著雨季落幕,小山子鎮的田間重歸平靜,糾紛化解的后續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
水位剛剛回落,張叢楊便聯合村委會負責人深入水災現場,逐戶測量并精確記錄農田減產面積與絕產畝數,為損失核算錨定基礎數據。
到了秋收時節,法官協同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再次下鄉,先到周邊未受災村落采集正常水稻畝產數據,再實地測算受災農田單產,通過橫向比對精準量化每畝減產幅度。與此同時,法官與農經部門工作人員走訪轄區水稻加工企業,動態掌握秋收季市場收購價格,為損失金額核算提供市場參照。
了解到管道公司投保了工程施工責任險,小山子法庭主動聯合鎮政府搭建溝通橋梁,協助企業整理提交保險理賠所需證明材料,推動保險公司快速定損理賠,從資金流層面保障賠償款及時兌付。“法庭的司法服務讓保險理賠跑出了加速度!”陳經理很是感慨。
80畝受損農田精準丈量,40萬賠償款項悉數到賬,16份和解協議落筆成約,這組數據的背后是這場涉農糾紛的圓滿化解,更是新時代“楓橋式人民法庭”基層社會治理智慧的充分體現。
“涉案管道工程的施工周期長達三到四年,不排除引發其他法律糾紛。”當事人圓滿和解,但計福來未雨綢繆,指出了新問題。
“各種設備臨時占地及灌溉系統受到影響等,均為易引發糾紛的潛在問題,確實不容忽視。”張叢楊再次陷入沉思。
經多輪磋商,管道公司陳經理代表總公司明確表態,今后將進一步規范施工管理,同時在法庭主持下建立長效協商機制,確保工程建設與矛盾化解同步推進。農民們也紛紛表示,“有法庭在中間牽線,我們放心!”
遠處稻浪翻涌,近處笑語晏晏。管道工程的施工聲與莊稼收割的機械聲達成奇妙共振,這是司法與民生的和鳴,是糾紛化解后更遼闊的“楓”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