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清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澇巴邊境派出所門前,一面繡著金色麥穗環繞紅色拇指的錦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護薪為民顯擔當”七個大字下方,12枚深淺不一的紅手印如同雪域格?;ò憔`放。農民工老李顫抖著雙手將錦旗遞給民警時,這個四川漢子哽咽道:“這是娃娃的學費,是老娘的救命錢??!”

寒春相遇巡邏途中的民生考題
4月17日清晨,民警在162團街道巡邏時,發現一群頭戴安全帽的工人蜷縮在寒風中。工頭老李掏出的記賬本上,密密麻麻的“正”字記錄著被拖欠的兩個月工資——14.2萬元。原來,這支來自四川的施工隊參與農網改造后,陷入了“干活容易拿錢難”的困境。
破冰行動三線并進的護薪攻堅
“工程有流程,民生不能等!”當晚的矛盾糾紛分析會上,民警湯新生在轄區地圖重重畫下紅圈。派出所啟動“法治+情理+科技”三維調解機制:勞動監察部門厘清五級工程款撥付鏈條,司法所開通法律援助直通車,移動警務終端實時同步工資核算數據。
面對夾在工程方與民工間的包工頭周某,民警搬出《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逐條釋法:“拖欠工資納入失信名單將寸步難行”,同時遞上熱茶:“我們知道您墊資的難處”。這種剛柔并濟的調解,最終促使周某先行墊付5萬元應急款。當首筆款項到賬時,民工小張顫抖著給妻子視頻:“妮兒,明天帶爹去縣醫院!”

薪火相傳邊疆版“楓橋經驗”新注腳
4月22日,隨著銀行到賬提示音接連響起,這場歷時58天的“護薪”,隨著14.2萬元工資全額到賬畫上溫暖句號。此刻,派出所調解室里仍能聞到墨香未散的感謝信:“湯警官,孫警官,我們坐上K9856次列車嘍!”字跡粗糲卻工整,如同民工們布滿裂痕卻緊握希望的手掌。

“每筆工資背后都是沉甸甸的人生?!痹诮Y案總結會上,民警湯新生指著錦旗上的大拇指說。這些深淺不一的紅印,有的來自粉刷工被石灰灼傷的手,有的帶著鋼筋工厚重的繭皮,共同訴說著新時代移民警察的為民初心。

如今,派出所接待室的墻上新增了“農民工維權綠色通道”標牌,而遠在四川的某個小鎮,十二戶人家的門楣上,或許正飄起歡慶團圓的炊煙。這場跨越千里的“護薪”行動,不僅溫暖了返鄉路,更在祖國西陲種下了法治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