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按照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開展第六屆“新時代檢察宣傳周”的統一部署,重慶市人民檢察院召開“加強刑罰執行監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主題新聞發布會。市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李大槐出席發布會并通報近三年全市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情況,市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通報重慶市刑事執行檢察典型案例。
新聞發布會上,李大槐介紹,檢察機關是憲法規定的法律監督機關,刑事執行監督是檢察機關最重要的法律監督職責之一。重慶市三級檢察機關設有專門的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派駐監獄和看守所檢察室,專門負責對刑罰執行和監管活動的監督。從刑事訴訟全流程看,刑事執行檢察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守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
構建刑事執行檢察新格局
李大槐表示,全市檢察機關以“1+1+1>3”為目標,持續完善“派駐+巡回+科技”監督機制。
在派駐檢察方面,全市檢察機關通過規范輪崗、強化聯網、提升能力,讓派駐檢察室與監管場所實現信息、監控“雙聯網”,這意味著檢察官能實時掌握監管動態,及時糾正違規問題。
在巡回檢察方面,則通過“交叉查、專項查、常規查、機動查”四種模式,三年內實現全市監管場所全覆蓋,共發現并整改問題1313個。同時,市檢察院還成立了巡回檢察辦公室,制定三年規劃,確保每一次巡回檢察都“帶著問題去、盯著整改回”。
在科技賦能激活“數字引擎”方面,通過與市司法局合作,全市社區矯正信息管理系統接入檢察工作網,檢察官只需輕點鼠標,就能篩查出違規違法“減假暫”、社區矯正脫管漏管等線索。目前,重慶檢察機關研發的5個大數據監督模型已上架最高檢平臺,其中,5個上架最高檢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平臺,1個獲全國檢察機關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競賽二等獎,1個迭代升級為全市數字化應用,真正讓監督“跑”在風險前面。
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假釋制度長期面臨“適用率低、程序不暢”的困境,但重慶檢察機關用“雙報制”打破了僵局——通過與法院、司法局協作,2024年以來法院共裁定假釋340件,讓符合條件的罪犯提前回歸社會。這一改革激活了假釋制度的司法價值,體現了“懲罰與改造相結合”的刑事政策。
另一項溫情舉措是保障拘役罪犯的“回家權”。根據刑法規定,被判處拘役的罪犯在特定條件下可回家探視,但過去因程序模糊,這一權利常被“擱置”。今年7月,市檢察院與市公安局聯合出臺全國首個省級實施辦法,明確辦理流程和標準。截至目前,已有53名拘役罪犯依法“回家”,既維護了法律權威,又傳遞了司法溫度。
此外,重慶檢察機關還創新推出“執檢+”模式:與公安、司法、法院聯動,保障在押人員會見通信61件次;協同川渝兩地,為1186名社區矯正對象跨區域請假提供便利;開展刑事裁判涉財產執行專項監督,追回1495萬余元,讓“紙上權益”變成“真金白銀”。
強化全流程監督質效
公平正義不僅需要“向前看”,更要“回頭查”。在“減假暫”監督中,市檢察院制定7項規范性文件,開展年度評查,編發參考案例,甚至將聽證會開進監獄,讓監督過程“曬在陽光下”。一起假釋監督案還入選最高檢指導性案例,成為全國標桿。
針對“收押難”“收監難”等老大難問題,檢察機關聯合法院、公安、司法行政機關建立銜接機制,確保刑罰執行“無縫對接”。在強制醫療領域,通過與衛健委、公安局聯合調研市精神衛生中心,推動專門醫療機構建設,讓強制醫療既規范又人性化。
為更好地在刑事執行檢察工作中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兩地檢察機關簽訂7項協作機制,從社區矯正對象跨區域活動監督,到聯合調研、信息共享,推動協作從“試點探索”升級為“全域深化”,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