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西端,甘肅省酒泉市公安局肅州分局西峰派出所坐落于戈壁明珠與綠洲農業的交匯地帶。這個普通的城郊派出所里,一本本駐村警務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記錄著轄區百姓的點點滴滴——張家的婚戀糾紛、李家的鄰里矛盾......那些看似瑣碎的“小問題”,卻蘊含著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平安密碼。今年以來,西峰派出所創新運用“四診法”工作模式,以“微治理”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讓“楓橋經驗”在這片綠洲農業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盛家兄弟,咱們今天不爭桃樹爭個理!”今年3月的春耕時節,西峰鎮蒲萊村兩戶村民因桃樹遮陰影響莊稼的事鬧得不可開交,西峰派出所駐村民輔警多次組織調解無果,雙方各執己見,現場氣氛一度十分緊張。面對調解僵局,駐村民警不放棄聯合西峰鎮司法所、村委會組成“聯調小組”,在爭議田壟上現場開起了調解會。量地界、算收成、講“六尺巷”的故事,當盛某聽到“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時,突然紅了臉“咱不能比古人還計較!”一場積怨多年的糾紛,在陽光下的田埂間冰釋前嫌。
西峰派出所創新“中醫式”矛盾調解機制,將警務工作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望”——組建由民輔警、義警、治安聯防隊員、網格長、村組干部組成的“治安聯防隊”,在務工忙、農事多期間開展“流動警務”,穿梭在田間地頭發現苗頭性矛盾20起。“聞”——在村委會設立“民意收集室”,每周定期邀請村組干部、威望鄉賢話治理,收集社情民意50條,“問”——實現“110接處警”無縫銜接,24小時響應群眾訴求,累計處理群眾求助120件。“切”——建立“三級調解”機制,鄰里糾紛由“和事佬”網格長、社區民警現場調解,復雜矛盾引入司法所、鄉賢會商,重大事項啟動“警律協作”模式。
“吵著進來,笑著出去!”西苑新村的“新居議事”被村民親切稱為“解憂茶館”,西峰派出所駐村民輔警利用村民歇腳聊天的習慣,在西峰鎮侯家溝西苑新村設立“流動調解點”,把調解桌搬到樹蔭下,今年已讓5對“紅臉鄰居”握手言和。
同時,西峰派出所創新推出“節氣警務”工作模式,打造特色化警務服務。每逢端午“燒烤文化旅游節”,駐村民輔警支起的反詐宣傳攤總是人氣爆棚,他們用親切的鄉土語言,讓千余名群眾在歡笑中捂緊“錢袋子”;春耕時節組建“田間調解隊”及時化解農事糾紛;秋收旺季開設“倉儲安全課堂”保障糧食安全;農閑時期則舉辦“小板凳法治講堂”,用方言土話講解法律知識,實現警務服務與農時民俗的深度融合,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培育多元共治主體,激活鄉村自治活力。西峰派出所創新推出“螢火蟲工程”,精心培育12名鎮村治安聯防隊員為“法治宣傳員”,利用農閑時節走村入戶開展“五分鐘普法微課堂”;發展10名交通勸導員為“平安輔導員”,在校園周邊開設“護學崗安全課堂”。同時,積極打造“新村民計劃”,通過為長期外來務工人員辦理“居住證”,將出租房集中區打造成為反詐宣傳的前沿陣地。
如今,西峰派出所駐村民輔警工作站里忙碌的身影,丈量著民情的溫度;文化滋養下的鄉風,吹拂著平安的種子。當“楓橋經驗”從墻上的標語化作屋檐下的炊煙、田壟間的歡笑,才能真切體會到,基層治理創新的密碼,就鐫刻在“以百姓為親人”的初心里,書寫在“把矛盾化解在源頭”的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