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法治清風拂過宜春的綠水青山。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新坊油貨節上,“法治小袁”解憂小鋪引人注目,律師、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熱情滿滿,為群眾解答法律問題。
江西省豐城市法治文藝演出現場,印有卡通形象“豐小司”的文創帆布袋、便攜紙巾深受群眾喜愛。頭戴志愿帽、手持小喇叭的“豐小司”通過法治文創產品和新媒體平臺,成為當地群眾耳熟能詳的普法品牌。
這些生動場景,正是宜春市創新實施“一縣一品”普法工程帶來的新氣象。“八五”普法規劃實施以來,宜春市以打造全市普法品牌為抓手,實施“一縣一品”工程,形成“一縣一特色、全域有品牌”的普法格局,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從“單向輸出”向“多元共治”轉型。
弘揚憲法精神
從“千篇一律”到“各具特色”
法治宣傳教育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石。如何打破“千篇一律”的普法形式,提升普法質效?宜春市在加強市級統籌的同時,激活本土資源和特色,將法治基因融入地域文脈、產業肌理和民生需求,打造具有宜春特色、縣域特點的差異化、個性化的普法品牌。
全域聯動,出臺《宜春市“有法幫你·宜事易解”活動實施方案》,打造“宜事易解法在身邊”品牌,將普法融入人民調解、公證服務、法律援助、行政復議等,實現“法治服務26℃”?!鞍宋濉逼辗ㄒ巹潓嵤┮詠?,宜春市共聯動開展600余次主題普法活動,參與人數130萬余人,發放各類宣傳手冊30萬余份。
依托“宜事易解法在身邊”品牌,宜春市結合各縣(區)文化、產業、生態等優勢,精準提煉“普法+”融合方向。
在“中國藥都”樟樹市,法治與中醫藥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樟曉法”普法品牌?!啊習苑ā擅靼兹恕毙v團,通過走街串巷、進企入戶的普法實踐,推動法治精神浸潤基層社會生態。“藥都杯”法律法規知識競賽激發了醫藥從業者爭當“法律明白人”的積極性,形成了法治護航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特色實踐路徑。
在豐城市,法治文化則與千年劍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以豐城劍、大熊貓等元素設計的“豐小司”卡通形象,獲得了國家外觀設計專利,成了當地群眾爭搶打卡的普法IP。
靖安縣結合“國家級生態縣”的優勢,打造“騎行普法”志愿服務品牌,將法治宣傳與綠色出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通過“移動課堂”“一線解紛”等形式,將法律知識送到全縣11個鄉鎮、90個村(社區)。
依托“全國汽運大市”的優勢,高安市打造“法護‘安行’”普法特色品牌,以物流汽運行業為重點,推進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法律明白人”培養工作。
上高縣將新就業群體服務管理與“法律明白人”擴面提質工程有效結合,形成隊伍結構合理、培養機制規范、作用發揮明顯的新就業群體“法律明白人”工作體系。
奉新縣打造了“黨建+法治”融合的基層治理品牌,創新“訂單式普法”“流動普法”等宣傳形式,將法治文化融入基層生活。
從產業園區到綠水青山,從歷史文脈到新興業態,通過“樟曉法”“豐小司”“法治小袁”“宜法行”等具有縣域特點的普法品牌,法治宣傳的毛細血管延伸至城鄉肌理最深處。
“小小法律明白人”激活家校學法熱
“全體起立!現在宣判……”4月10日,稚嫩而堅定的聲音從宜春市第二小學模擬法庭傳出,這是該校開展的“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系列活動之一。該校不斷豐富法治教育形式,包括互動游戲、法律知識宣講、模擬法庭等沉浸式體驗,將法治元素嵌入校園每個角落。
“我是安全小衛士,講好中國故事……”由20名“小小法律明白人”組成的“小禾娃宣講團”用貼近生活的語言宣講國家安全知識,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顒又校瑢W們積極參與互動交流,便可獲得“小小法律明白人”積分卡,積分卡達到一定的分數就可以成為“小小法律明白人”。
“通過豐富多彩的法治教育形式,同學們不僅學習法律知識的熱情非常高,也發生了可喜的改變,目前,學校已經培養‘小小法律明白人’40余人。”宜春市第二小學副校長熊艷玲稱。
學生小廖曾是個令老師頭疼的“痞氣少年”,在模擬法庭中飾演被告時,法庭的肅穆氛圍與角色心理掙扎產生“奇妙反應”。如今的他,會主動糾正同學:“惡作劇也可能觸及法律紅線?!碑敽⒆觽儼选胺ㄑ苑ㄕZ”轉化為“童言童語”,法治信仰便真正落地生根。
這種成長不僅停留在校園。每天放學前,孩子們會將“家庭法律小課堂”作業裝進書包,或與父母共讀防詐案例,或探討寵物傷人的責任界定。
“小小法律明白人”培養計劃是宜春市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創新舉措。通過“法治副校長+‘小小法律明白人’”模式,宜春市持續創新普法形式,推動校園普法常態化,讓“小小法律明白人”成為法治宣傳的紐帶,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1000余個家庭共同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線上線下融合構建法治宣傳新矩陣
“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歌曲《映山紅》經典傳唱、耳熟能詳。如今,以映山紅為品牌形象的普法志愿隊,成為銅鼓法治的一張閃亮名片。
2023年6月,銅鼓縣司法局成立“映山紅”普法志愿隊,調動各志愿服務隊、人民調解員、“法律明白人”等社會力量積極開展公益普法,變司法“一枝獨秀”為“百花齊放”,讓“普法對象”成為“普法主體”。銅鼓縣還創新普法載體,發動“映山紅普法志愿隊”參與視頻制作,打造線上線下、實體平臺聯動普法陣地。如今,這支有著1580余人的普法志愿隊伍,已開展法律服務活動300余場次,服務對象超2萬人,將“法治樂章”傳遍銅鼓每個角落。
在數字時代浪潮中,宜春市司法局緊扣“八五”普法規劃要求,構建“線上+線下”立體普法網絡,通過數字化賦能傳統文化浸潤,形成了一批線上有影響、線下叫得響的普法品牌。
豐城市司法局依托洪州窯博物館打造豐城市青少年法治文化基地,建設三條法治文化長廊,選取經典法史故事、法治人物、法律謎語等內容,向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識。豐城市還以法治為主題,制作了一批“法韻青瓷”,讓非遺助力法治傳播與弘揚。
萬載縣以茶為媒,將大碗茶館作為宣講的主陣地,打造“大碗茶”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隊,將普法宣傳與群眾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向群眾普及法律知識,解答法律問題,增強了普法宣傳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坐下來、吃碗茶、看場戲、聽宣講”成為新風尚。
“法治宜春”抖音號成為群眾學法新寵,296部原創普法短視頻通過情景劇、律師評析、案例解析等形式,累計收獲9.4萬次點贊?!胺ㄖ涡≡逼放凭仃?、“樟曉法”微視頻普法品牌、萌態可掬的卡通形象“豐小司”……各具特色的云端普法品牌讓法治精神如春風化雨般融入群眾生活。
“普法+調解”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書記,你來評評理,他家的樹枝都長到我家屋檐上了,還不讓修剪……”
4月29日一大早,接到村民袁某的電話,樟樹市臨江鎮尹家村村黨支部書記、“法律明白人”尹秋儒騎著摩托車,火急火燎地趕到現場。
現場,當事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
“我們用法說話!根據民法典,你的樹枝影響到別人的房屋了,適當修剪也是應該的。”尹秋儒亮出隨身攜帶的民法典說。
“都是鄰居,不要為了這么點事傷了和氣?!痹谝锶宓恼{解下,當事雙方握手言和。
“法律明白人”隨身攜帶法律讀本,正是宜春市基層治理新實踐的生動注腳。尹秋儒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總結出“四招解四結”解紛法,并將普法貫穿調解全過程,讓法律成為化解矛盾的“金鑰匙”。
在尹家村法治講堂的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法律條文見證著治理智慧。每月一次的“法治講堂”,將相鄰權糾紛、土地承包糾紛等典型案例化作法治教材,讓“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解決問題用法”成為村民的一種自覺行動。
宜豐縣創新“調解即普法”模式,打造“宜法行”普法品牌,將普法宣傳深度嵌入綜治中心矛盾糾紛化解全鏈條,通過四級調解網絡與普法教育的雙向聯動,構建“調解即普法,普法促解紛”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實現“調解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社會效果。由21名首席調解員和26名法律專家組成的“宜法行”普法與調解專業隊伍,構建起“源頭普法-精準釋法-鞏固用法”的治理閉環,推動法治宣傳教育貫穿矛盾調解全過程。
“以前不懂法,現在明白了,通過法律解決問題才是最佳途徑。”近日,在宜豐縣綜治中心調解員張九林的調解下,胡某拿到了被拖欠3年之久的1280元土地承包款,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固定證據,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從“針鋒相對”到“握手言和”,從“被動學法”到“主動用法”,“普法+調解”雙輪驅動的模式,正在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讓法治成為宜春基層社會治理的最美底色。
文/圖陳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