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收后,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林源鎮村民李某望著自家地頭多出的半畝玉米地愁容滿面——鄰居周某連續兩年在爭議地塊上耕種,雙方因土地權屬和補償問題爭執不下。“這地是我家承包合同上明明白白寫著的!”李某手持泛黃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指著田埂上歪倒的界樁,“他多占一年不說,今年又搶著播了種!”經村委會多次調解未果,李某一紙訴狀告上法院。
大慶市大同區人民法院的承辦法官翻閱卷宗發現,爭議地塊位于兩家承包地交界處,因多年耕種導致界址不清,承包經營權證附圖模糊難辨。帶著卷尺和繪圖工具,承辦法官在金秋的玉米地里反復丈量,對照村委會臺賬、調取衛星定位圖,最終確認爭議地塊確屬李某承包范圍,而周某2023年、2024年連續耕種構成侵權。
2024年秋,首次調解在田埂邊展開。承辦法官踩著泥濘,用鐵鍬重新標出界址:“老李,你看這界樁往南移30公分,就是合同上的坐標點。老周,你多種的這一年地,按市場價得補人家1200元租金。”
周某梗著脖子反駁:“我投入的種子化肥錢誰賠?”法官掏出手機翻開法律條文:“侵權期間的收益你得返還,但合理投入可以協商。”從正午到日落,雙方看著重新劃定的地界,終于敲定補償方案:周某次年春耕前返還土地,賠償1500元青苗損失。
誰料今年春耕在即,周某又在爭議地塊深耕土壤,想繼續占用土地。法官到達現場時,李某正拿著鋤頭跟周某爭執,雙方劍拔弩張。“咱們去年簽的調解協議,白紙黑字按了手印,咋能說了不算?”承辦法官再次召集雙方,在田頭展開“背對背”調解:一面講清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一面幫周某算經濟賬——“你現在搶種,敗訴后不僅要賠錢,玉米還得拔掉,何苦呢?”最終周某當場承認錯誤,承諾3日內移除作物,法院同步扣押其名下農機具作為履行擔保。
今年4月,承辦法官回訪時看到,新栽的楊樹苗沿著地界茁壯成長,李某正在給周某講解作物的病蟲害防治。“法官,多虧你來回跑了8趟,現在地界清了,心里也敞亮了!”周某不好意思地笑了。法庭趁熱打鐵,聯合村委會在村部召開“土地糾紛化解現場會”,以本案為例講解權屬證書辦理、證據保存等知識,30多位村民圍坐聽講,現場發放普法手冊200余份。
本案歷時7個月,法官累計走訪12次,繪制地塊示意圖5份,組織調解7場。“土地糾紛往往不是錢的事,是一口氣的事。”承辦法官在結案報告中寫道,“只有蹲下來聽百姓說話,站在地頭算明白‘法律賬+人情賬’,才能讓司法溫度滲透到田埂地頭。”
從秋收到春耕,從爭議地塊到和諧田壟,這起糾紛的圓滿化解,正是人民法庭扎根基層、司法為民的生動注腳。當法槌敲響在田間地頭,當調解融入家長里短,法治的種子便在黑土地上悄然生根。大慶市大同區人民法院將繼續以腳步丈量責任,用真心守護公平,讓每一寸土地都沐浴在法治的陽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