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吉林省松原市嚴格按照“四有標準”,構建起“市級統籌、縣區聯動、鄉鎮主抓、村級落地”的四級綜治中心體系,通過強化組織架構、深化智慧賦能、創新調解機制、培育本土品牌,打造出“全域覆蓋、多元共治、精準服務”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頂層設計架構
構建治理體系
松原市精心勾勒社會治理藍圖,通過制定《四級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操作手冊》,實施“三個一”工程,構建起市、縣、鄉鎮、村四級聯動治理共同體,推動綜治中心高效運轉。
建強一支專業化隊伍。落實機構編制。市、縣兩級綜治中心配齊配強事業編制工作人員;統籌社會力量。市級綜治中心吸納市青少年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市心理健康協會、藍天救援隊、律師協會等組織機構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輔助作用;組建專家隊伍。縣級綜治中心立足縣域實際,組建了由法官、律師、心理咨詢師等構成的“金牌調解團”,培育了“薩日朗調解隊”“高萬友工作室”“付和玉調解室”等12個調解品牌,按照“一縣一品、專群結合”的要求,建立了269人的心理服務隊伍。
建設一個實體化平臺。依照“1+5+N”功能布局,市級綜治中心建成了面積為1740平方米的智慧治理中樞,集成公共宣傳、矛盾調解、社會治理、會議中心、應急指揮等5大功能區,設立了信訪接待、聯合調解、勞動爭議、心理咨詢等20個功能室;縣級綜治中心實現了“一廳五室”標配,即接待大廳,應急指揮中心(會議中心)、矛盾調解室、心理咨詢室、法律咨詢室、速裁法庭;鄉鎮級綜治中心依托便民服務大廳,設置了矛調室、心理咨詢室,與司法所、派出所形成工作聯動,開展接訪和矛調工作;村級綜治中心依托基層黨群服務中心,通過網格員、輔警與志愿者等工作力量聯合開展矛盾排查、化解工作。
健全一套規范化機制。縣(市、區)綜治中心完善了統籌協調、聯動聯調、資源整合、源頭治理、訴調對接、協調會議、組織領導、業務培訓等工作運行機制,建立了工作例會、首問負責、協作配合、會商研判、公開監督、督促督辦、考核評價等日常管理制度,確保綜治中心平穩運行;構建了“聯席會議+輪值駐崗+隨叫隨駐”的部門協同模式,市級綜治中心13個重點部門常駐、11個部門和5個社會組織輪駐市級中心,縣級綜治中心確定6個重點部門常駐,形成了“15分鐘應急響應圈”;創設了“早發現、早處置、早預警、早化解”“聯調、聯防、聯動、聯治、聯創”“四早五聯”工作法,推動矛盾糾紛多元調處,提升了矛盾風險化解質效。
創建特色品牌
打造治理樣本
松原市各縣(市、區)立足工作實際,深挖地域特色,多點突破,打造出一批獨具匠心的治理品牌,為基層治理提供了豐富的示范樣本。
打造青少年關愛工程。寧江區深化“心靈護航”青少年關愛工程,整合區教育局、區檢察院等6個單位的資源,建立起“心理咨詢—法律援助—家庭教育”全鏈條服務體系,開展個案輔導近300人次。
建設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前郭縣建設“都蘭”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了縣、鄉、村三級心理健康服務網絡,設立了“娜仁花”婦女兒童保護聯盟,開展心理疏導269人次。2024年,前郭縣“娜仁花”未成年人警示教育基地通過“VR模擬法庭”“情景式教育”等創新形式,開展了法治教育40余場,覆蓋未成年人1.2萬人次。
深化“黨建+網格”融合治理。扶余市在“黨建引領城鄉發展指揮平臺”開發了“平安建設”板塊,創新了“基層治理、風險防控、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等模塊,應急、教育、文旅等11個部門聯動響應,實現了“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志愿服務、物業治理”等多個功能。
打造多元調處工作陣地。長嶺縣建設了多部門參與的“矛調超市”,設立了“訴前調解室”“行業調解室”等專業陣地,實行“調解員星級評定”制度。2024年,縣級綜治中心共化解疑難案件100余件。
全面發動宣傳
形成治理生態
松原市各縣(市、區)通過線上、線下同頻共振,全方位、多維度地開展宣傳,將綜治中心的功能與價值傳遞到千家萬戶,全力營造人人知曉、人人參與的基層治理新生態。
常態化進行線上宣傳。攝制了專題宣傳短片、短視頻,通過電視臺、快手平臺、政法公眾號以及全縣鄉、村兩級群眾微信群等載體廣泛推送,努力提升群眾對綜治中心的知曉度。
多舉措舉辦宣傳活動。結合法律宣傳的重要節點,在農村大集、城市廣場等場所設置展板、發放傳單,并通過出租車頂燈、電子屏廣泛開展滾動宣傳,積極引導群眾“有事找中心”,讓矛盾糾紛“一站式”解決。
依托服務窗口“面對面”宣傳。各縣(市、區)在綜治中心接待大廳建設了法律宣傳角,擺放法律宣傳冊、政策宣傳單、辦事流程宣傳頁,供群眾隨時取閱。前郭縣設置了“無人律所(律兜)”,寧江區設置了“公共法律服務機構”,為來訪辦事群眾提供專業的法律政策咨詢服務,及時掌握群眾訴求,高效化解矛盾糾紛,讓基層治理的效能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