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三十八團綜治中心大廳內,庫爾勒墾區人民法院蘇塘人民法院法官正在為上門咨詢的群眾提供“一站式”訴訟服務。
近年來,兵團法院以“一團一法官工作室”為樞紐,將司法力量深度嵌入基層綜治體系。從“坐堂問案”到“主動上門”,法官們秉持“調解優先、訴訟斷后”的工作理念,與綜治中心緊密協同,聯動公安、司法等部門,聯合人民調解組織以及連隊社區力量,構建起多方參與、協同配合的解紛網絡。各方發揮自身優勢,形成工作合力,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書寫出一份讓職工群眾滿意的司法服務答卷。
“法院+綜治”聯動,三坪農場實現從“高空墜亡”到“百萬和解”的治理突圍
近日,三坪農場某金屬公司發生高空墜亡事故,工人胡某家屬與企業就百萬元賠償陷入僵局。綜治中心啟動聯調機制,法官工作室現場介入,采用“背對背調解+類案釋法”組合拳,歷經6小時拉鋸戰,最終達成100萬元賠償協議,并完成司法確認,賦予調解協議強制執行力。“不用打官司就能拿到具有強制執行力的調解書,既省心又安心。”胡某家屬感嘆。

三坪農場綜治中心主任表示:“‘訴前調解+司法確認’模式使糾紛化解周期縮短70%。”法官現場指導、調解協議賦強、風險同步預警的“三步工作法”,已成為兵團基層化解重大矛盾糾紛的標準化流程。
靶向糾紛診療,奎屯墾區法官團隊打造“法治全科診所”
在天北經開區綜治中心的調解室內,法官王玉娟正與社區網格員協作處理一樁勞務糾紛案。務工人員張某拿著司法確認書感慨:“拖了半年的工傷賠償,多虧法官現場指導,當天就解決了!”這背后是奎屯墾區法院的創新實踐——由5名常駐法官組成調解團隊,針對婚姻家庭、勞動爭議等高發矛盾,通過法律指導、類案分析等方式精準介入,確保調解協議合法合規。

法官助理陳泇含介紹,針對建筑領域欠薪問題,法院向企業發出多份《用工風險提示函》,幫助規范用工管理。“過去企業被動應對糾紛,現在提前堵住漏洞,矛盾自然減少。”調解團隊還深入企業車間和社區,通過現場普法講座、案例講解等方式,幫助職工群眾掌握法律知識。
在工地和居民小區,法官們帶著法律資料開展巡回服務,為物業糾紛高發小區定制調解方案。奎屯墾區法院院長王魁表示:“我們不僅是糾紛裁判者,更要當好社會健康的‘全科醫生’。”
“馬背法庭”再升級,昭蘇墾區用法治驛站破解“百里訴累”難題
昭蘇墾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在崗法官僅有5人,無法為綜治中心提供全天候法律服務,于是該院以“定期值班+按需上門”模式,根據各綜治中心需求,主動前往矛盾的源頭,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群眾家門口。
牧民努爾波力在七十六團綜治中心僅用3小時解決了草場租賃糾紛:“過去進城打官司得花兩天,現在家門口就能辦妥!”

綜治中心成為法官服務牧區的“前哨站”。昭蘇墾區人民法院法官哈那提接到七十七團綜治中心求助后,連夜驅車60公里趕到牧區,在氈房內調解一起拖欠兩年的債務糾紛,通過“以羊抵債”方案促成雙方和解,8起糾紛一日內全部化解。“群眾的需求就是出發令。”哈那提說。
如今,“有糾紛先找綜治中心”成為職工群眾的普遍選擇,法院的進駐不僅縮短了司法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更讓法治力量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