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調解糾紛1588件!
說起去年的成績,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委政法委副書記、縣綜治中心主任馬瓊滿是自豪:“中心在群眾中贏得了好口碑,大家口口相傳,對我們的工作越來越信任。”
記者看到,共和縣綜治中心統籌整合了公共法律服務、矛盾糾紛調解、信訪接待、訴訟服務等功能,設有“一廳三區四室七崗”,即“一站式”受理大廳,訴訟服務區、多元調解區、智慧法律服務區,領導接訪室、會商研判室、私密談話室、心理咨詢室,綜合治理崗、信訪接待崗、訴訟服務崗、法律服務崗、矛盾調解崗、檢察服務崗、輪駐調解崗。
“中心建立了糾紛化解聯席會議,由縣領導牽頭,政法委、法院、司法、信訪四方研判,及時處理重點矛盾。”馬瓊說,在此基礎上,中心通過對案件數據分析研判,提出預防對策,將風險隱患化解在萌芽狀態。
近年來,青海大力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去年以來,按照中央政法委要求,部署開展以縣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重點的平臺建設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機制落地,鼓勵基層創新,全力加速推動綜治中心提檔升級,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
立足前期基礎迅速部署推動
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青海前期已經進行了探索。
為解決矛盾糾紛化解政出多門、各管一塊、資源不共享等問題,青海在2023年便開始整合資源力量,基本實現群眾化解糾紛“只進一扇門,只對一個窗,一次辦成事”。一年多來,青海完成了綜治中心、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信訪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訴訟服務中心等資源整合,市州、縣區、鄉鎮(街道)三級中心掛牌運行,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糾紛,在推進平安建設、夯實穩定根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去年11月,中央政法委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作出安排后,青海迅速行動,對有關重點任務作出具體部署。2月13日召開的青海省委政法工作會議強調,要將今年作為綜治中心建設的突破年,切實把綜治中心規范建設作為政法“三基”建設重要載體,如期高質量實現縣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同步推動省、市、鄉綜治中心建設運行提質增效。
具體而言,青海將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任務細化分解為標準化、專業化、實戰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整合資源力量,完善工作機制,細化任務流程,提升實體化運行效能。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全省地域特色和實際,青海提出了“三種類型”(城區、農區、牧區)的建設模式,指導各地在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信訪派員常駐的基礎上,根據三區不同的矛盾糾紛趨勢特點和社會治安風險重點領域,分類推動相關行業部門、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輪駐,積極參與矛盾聯調、治安聯防,并依托綜治中心積極培育打造個人品牌調解室,不斷拓展解紛功能。
縣級綜治中心全部實體運行
3月1日,西寧市城北區綜治中心正式揭牌。該中心共6層,辦公面積1800平方米,來自12家區屬單位、15家律師事務所及4個品牌調解工作室的近40人進駐。中心設有訴訟調解、信訪接待等6個窗口,涵蓋領導接訪、心理疏導、巡回法庭等9大功能站室,實現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關口前移、防治并舉。
在綜治中心建設中,省級主要依托“省委平安青海建設協調機制”,由相關業務部門負責統籌協調,落實綜治中心職責;市、縣兩級分別建立了“聯席機制”,組長為黨委政法委主要負責同志,法院、公安、司法、信訪主要負責同志為副組長,成員為所有輪駐單位分管同志,聯席機制辦公室設在綜治中心。
目前,青海8個市州綜治中心均有實體機構。45個縣級綜治中心通過資源整合方式,實現了實體化運行,平均辦公面積為516㎡,均設置群眾接待大廳和綜合調解、品牌調解、心理咨詢、法律服務等功能區(室);鄉級綜治中心由鄉鎮(街道)政法委員負責統籌協調,基層派出所、司法所強化工作協同,建成率達到100%。
為完善制度機制,青海省明確了多元化解、研判預警、協調調度、聯席會議、崗位管理、督辦問責等六大機制,制定優化《縣級綜治中心化解矛盾糾紛流程圖》。市、縣、鄉在首問負責、案件受理、工作聯動、業務協同、分流交辦、限時辦結等方面形成機制,推動將“中心吹哨、部門報到”“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服務”落實落細。
記者了解到,在縣級綜治中心,法院、公安、司法、信訪、檢察為主要常駐單位,輪駐單位主要有人社、衛健、住建、教育、民政以及工會、婦聯等。
為切實提升綜治中心信息化水平,青海部署開展了全省統一綜治信息平臺建設工作,計劃在今年年底前,依托省級綜治中心搭建信息化平臺,實現社會治安和矛盾糾紛數據全量掌握、閉環流轉。
發揮兩大職能推進基層創新
1月21日,海東市民和縣綜治中心人頭攢動。
眼看春節將至,拿不到工資的60名農民工無法回家過年,他們來到民和縣綜治中心申請處理。為此,民和縣委政法委、司法局、法院、公安局、人社局等部門迅速聯動成立專案組,組織雙方開展調解。面對情緒激動的當事人,調解員和工作人員首先安撫好情緒,然后向房地產開發商和建筑承包方講清法律、政策。經過調解,雙方達成協議,開發商于兩日后將300萬元款項支付承包方,解決農民工工資。
“這個中心處理問題太快了,讓我們在春節前拿到工資,太感謝了。”王某高興道。
民和縣綜治中心辦公面積約1200㎡,設有2個大廳、5個窗口、20個功能室,實現了“一扇門”化解。調解過程中,律師或法律工作者全程參與,三調聯動有機銜接,特殊情況下依托網絡遠程調解平臺開展“云調解”。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后,法官工作室可根據需要及時進行司法確認,賦予強制執行力。
正如此,青海各級綜治中心在建設過程中,圍繞履行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和社會治安風險防控“兩大職能”,結合本級、本地區實際,因地制宜進行探索創新,涌現出了不少典型經驗和特色做法。
西寧市綜治中心大力推行“理解、化解、心解”的“三解”工作法,優選37名專家,成立重大矛盾糾紛調處、重大信訪積案化解專家咨詢庫,集體“把脈”解“疙瘩”。
西寧市城中區綜治中心推動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司法調解的銜接聯動,加大對醫療、道路交通、勞動爭議、物業等領域糾紛化解力度,成功調解案件790件,僅醫療糾紛就有112件,為當事人追回損失295萬余元。
海北藏族自治州開發了覆蓋州、縣、鄉三級的受理矛盾糾紛“碼上報”小程序,實現了綜治中心對矛盾糾紛、社會治安、便民服務、咨詢服務、線索舉報、信訪事項的精準受理,讓群眾動動手指就能輕松快速上報化解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