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點,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拉堡鎮的街道還在薄霧中沉睡。環衛工覃春梅握著掃帚,在路燈下掃出一片沙沙聲。忽然,一抹反光從下水道縫隙閃過——一張居民身份證!覃春梅蹲下身,用手指費力摳出卡片。“這年頭沒身份證寸步難行,得趕緊找失主。”覃春梅哈著白氣,跑向警務站。
“撿到東西及時上報是責任,群眾的事再小也要放在心上。”覃大姐擦拭著額頭的汗水,將拾到的身份證交到警務站。這個清晨的暖心接力,在義警微信群的信息中流轉。經過馬警官的精準研判,僅用3小時就讓證件跨越半個城區回到郭先生手中。這看似平常的“完璧歸趙”,恰是柳江區基層治理體系的生動注腳——依托“義警+民警”聯勤機制,將服務觸角延伸至街巷肌理。
在木羅村榨油屯,義警隊伍日常巡邏中發現輸油管道占壓隱患,遂協同民警消除了隱患;黃嶺村義警服務隊調解土地糾紛時,隨身攜帶的“民情記錄本”已寫滿調解筆記;城中社區民警帶著“靜音行動隊”,通過“錯時拜訪”“親子降噪指南”等柔性方式,化解了困擾韋女士半年的鄰里噪音矛盾。這些活躍在街巷的“平安管家”,以“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年均上報有效信息1200余條,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網格”。
4月4日周五傍晚,派出所院里的老榕樹下,吉他聲混雜著孩童嬉笑。“網購客服要轉賬?多半是騙子在搗蛋!”“螺警官”撥動琴弦,把反詐口訣唱成柳州山歌小調。人群中的黃伯突然舉手:“上周我收到個中獎短信……”話音未落,后排響起脆生生的童聲:“爺爺快裝國家反詐中心App!”笑聲中,“螺警官”舉起手機:“現在掃碼加入義警群,下期咱排個反詐小品!”夕陽給藍制服鍍上金邊,警民合唱聲驚飛一樹麻雀。
在“螺警官”護平安工作室,吉他彈唱普法課堂每月吸引近百群眾參與;警務站里的“平安夜話”讓反詐知識融入家長里短。今年4月,依托義警提供的電動自行車軌跡線索,警方72小時內破獲系列盜竊案,追回涉案財物價值5萬余元。這種“群眾吹哨+專業處置”模式,讓法治力量既有雷霆之勢,又具春風化雨之效。
如今,“警察藍+志愿紅”巡防隊日均步巡20公里,覆蓋98%自然村屯。從身份證歸位到輸油管守護,從反詐直播間到糾紛調解室,拉堡鎮構建起“全民皆探頭”的治理生態。
數據顯示,該模式實施以來,轄區警情同比下降37%,群眾安全感測評達98.6%。
正如失主郭先生所言:“在這里,每個市民都是平安建設的主角。”
這張穿越街巷的身份證,最終成為丈量基層治理精度的標尺。當2.6萬名義警與專業警力同頻共振,當“楓橋經驗”插上科技翅膀,柳州這片熱土正書寫著新時代警民共治的鮮活答卷——在這里,每雙緊握的手都是平安廣西的建設者,每個溫暖的瞬間都在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哲學。
(廣西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