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實施以來,遼寧省沈陽市三級綜治中心通過整合資源、創新機制、數字賦能,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平臺,推動形成“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的治理新格局。
“部門聯調”破梗阻“一站服務”解民憂
“真沒想到這么快就能解決,綜治中心可幫了我大忙!”康平縣勝利街道居民王女士由衷感嘆。原來,她家因樓上房屋漏水遭受財產損失,而原房主在拖延賠償期間已將房屋出售。當王女士向新房主索賠時,對方以“損失應找原房主”為由拒絕承擔責任。
接到訴求后,康平縣綜治中心立即啟動響應機制,24小時內組建專業調解團隊:司法所工作人員厘清法律責任,民警維持調解秩序,法院調解員提供專業指導,社區書記搭建溝通橋梁。調解過程中,團隊采取“情理法”相結合的方式——社區書記居中調和緩解對立情緒,法律專家詳細解讀法律規定。
經多方協調,最終達成圓滿解決方案:新房主先行墊付王女士的維修費用,綜治中心同時協助新房主通過法律途徑向原房主和中介公司追償。這一結果既保障了王女士的合法權益,也維護了新房主的正當利益,實現了矛盾糾紛的“一攬子”化解。
沈陽市綜治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沈陽市委政法委統籌指導下,全市縣區級綜治中心建立“常駐+輪駐+隨駐”協同工作機制:政法、信訪、司法等部門常駐辦公,相關職能部門按需輪駐,專業力量隨時響應。通過整合20余個部門資源,打造集“一站式”服務大廳和矛盾糾紛“全科門診”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實現群眾訴求“一窗受理、多元化解”。
截至目前,沈陽13個縣(市)區、179個街道(鄉鎮)三級綜治中心均已實現實體化運行,累計調處矛盾糾紛56731件,化解56660件,化解率99.8%。
“數據跑腿”治未病風險隱患早預警
2024年8月29日清晨,沈陽市皇姑區金山北路某建筑工地前聚集了十余名討要賠償的農民工。經調查,因建設單位單方面變更規劃,施工方被迫搬遷設備,導致農民工產生交通、食宿等額外支出共計3萬余元。由于涉及人數較多、雙方溝通僵持,矛盾呈現激化態勢。
現場執勤民警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通過5G圖傳系統將實時畫面同步至皇姑區綜治中心指揮大廳。綜治中心立即組建由法官、民警、勞動監察員和社區干部組成的調解團隊,分頭約談農民工代表、施工方及建設單位負責人。
“我們采取‘背對背’疏導與‘面對面’協商相結合的方式,先穩定情緒再解決問題。”參與調解的法官介紹。調解團隊厘清爭議焦點后,向三方釋法說理,最終促成三方達成協議,由施工方一次性支付農民工經濟補償金。一起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糾紛得以圓滿化解。
這一成效的取得,主要依托沈陽創新設立的“數字沈陽”平臺,該平臺實現公安110警情數據、12345熱線、網格巡查信息互聯互通,實時生成風險熱力圖,精準定位治安盲區和突出風險隱患。
“同時,我們還創新開發了‘一鍵擴群’功能,遇突發案(事)件可快速聯動多部門線上處置,平均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遠程調解系統還支持跨區域聯調,真正做到高效化解跨區糾紛。”沈陽市綜治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閉環管理平臺可對矛盾糾紛全流程線上留痕,超期任務自動預警,通過100%回訪機制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治理根系”扎得深家長里短有人管
沈陽市大東區綜治中心建立“司法確認+跟蹤回訪+社會救助”工作機制,為轄區居民提供從法律援助到生活保障的全鏈條幫扶。尿毒癥患者王先生就是這一機制的受益者,通過司法程序成功爭取到子女支付的贍養費,同時民政部門為其落實醫療救助,社區志愿者還提供日常照護。“多虧了綜治中心特意為我組織召開的‘家庭會議’,讓我能老有所依了!”王先生眼含熱淚地說。
蘇家屯區綜治中心構建的“法理情融合”服務體系成效明顯,其法治化調處模式在實踐中展現出重要價值。群眾意見簿上“從法律咨詢到心理疏導,沒想到中心服務考慮得這么周全”的留言,正是對這一服務體系的最佳印證。
從“群眾跑腿”到“數據跑路”,從“單兵作戰”到“協同共治”,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創安”,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帶來的治理蝶變和生動實踐,就是“平安沈陽、法治沈陽”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