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綜治中心,我這輩子都不可能拿到房產證!”2024年年末,遼寧朝陽凌源市某小區居民李女士拿著嶄新的房產證,眼眶泛紅。在凌源市綜治中心的強力推動下,包括李女士在內的362戶居民全都拿到了房產證。而這正是凌源市全力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2024年7月,凌源市綜治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該中心以“功能集成化、流程規范化、服務便民化”為突破口,累計化解矛盾糾紛1149件,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了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凌源市綜治中心接待窗口
362戶房產證背后的“綜治突圍”
65歲的李女士曾因房產證問題夜不能寐。2013年購房后,因開發商資金鏈斷裂、土地手續不全,該小區362戶居民遲遲辦不了房產證。“孩子落戶、老人看病、孩子上學,哪樣不需要房產證?”李女士說,她跑遍了住建、稅務、銀行,總因“材料不全”“程序復雜”被擋回來。
2024年3月,凌源市綜治中心啟動“歷史遺留問題攻堅行動”。市委政法委牽頭成立專班,整合公安局、不動產登記中心等9個部門力量,創新采取“三步工作法”,先將居民的問題分類建檔,再對362戶居民逐戶核查,區分查封、抵押、手續不全等類型,建立“紅黃綠”三色預警臺賬,并統籌有關部門開展協同合作。針對查封房產,聯合法院啟動“執行指揮中心”遠程調證,3天內完成17套涉案房產解封工作;啟動便民服務,在小區設立“流動服務站”,工作人員上門辦理,居民足不出戶就能提交材料。
“最難的是協調開發商補繳土地出讓金。”凌源市綜治中心工作人員通過“府院聯動”機制,協調稅務部門按照“老政策補繳、新政策減免”原則,為開發商節省成本380萬元,最終促成1.2億元資金到位。2024年12月,隨著最后一套房產完成登記,小區居民在廣場掛上了“法治春風化冰霜”的錦旗。
4270平方米“法治超市”咋營業
走進凌源市綜治中心,工作人員正引導群眾到相應窗口辦理業務。4270平方米的空間內,9大功能區、37個常駐部門、7個行業調委會組成“法治矩陣”——這里不僅是該市矛盾糾紛化解的“樞紐站”,更是該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中樞神經”。
“以前處理工傷賠償要跑人社局、司法局、法院,現在一樓訴訟服務區就能完成立案、調解、執行全流程。”律師王浩指著“一站式”服務導圖說。該中心創新設置“四區聯動”:在綜合受理區,配備了智能導訴終端,群眾訴求10分鐘內即可完成分類;在法律服務區,每天都有兩名律師輪值,提供法律咨詢、文書代寫等服務;在調解速裁區,交通事故、勞動爭議等7個專業調解室“駐點辦公”,確保當事人能一站式解決糾紛;而最富科技含量的智慧治理區,接入了全市285個村(社區)網格數據,實現風險實時預警。
“以前群眾反映問題,常遇到‘這個不歸我管’的尷尬。”為此,凌源市建立“AB崗”責任體系,即A崗窗口人員負責初步接待、材料初審;B崗則由部門班子成員和中層干部擔任,對復雜問題牽頭督辦。
2024年9月,刀爾登鎮一名村民因欠款糾紛到綜治中心求助。A崗工作人員當日將案件錄入系統,B崗工作人員立即協調法院執行局、公安部門成立專班。通過凍結賬戶、限制高消費等措施,27萬元執行款在2025年春節前到賬。“真沒想到春節前能拿到錢!”這名村民激動地說。
從“數據報表”到“百姓口碑”
在凌源市宋杖子鎮,綜治中心將服務延伸到“最后一米”。
2024年11月,集市上的“流動調解站”成功化解一起土地糾紛。村民張家與鄰居李家因耕地邊界爭執不下,調解員張大姐搬出“三尺巷”典故,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相鄰權條款,最終促成雙方和解。“現在村里人都認‘綜治中心’這塊牌子!”鎮政法委員司明亮說。
群眾可通過“凌源治理”APP在線提交訴求、查詢進度,2024年線上辦結率達82%。司明亮介紹說,該鎮吸納“五老人員”、鄉賢等460名志愿者加入調解隊伍,調解成功率提升至91%。
在凌源市綜治中心,把群眾的“急難愁盼”當作自己的“分內之事”,已經成為每名工作人員的行為準則。
正如凌源市委書記安海江在調研時所說:“綜治中心不是衙門,而是群眾的‘法治會客廳’。”從房產證困局到欠款追回,從“跑斷腿”到“一鍵辦”,凌源市正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契機,不斷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規范化水平。
這座遼西小城的實踐證明,當法治思維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末梢,民生溫度自會抵達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