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要請假跑幾趟法院,沒想到法院把法庭搬到了園區,既不耽誤生產,又把糾紛解決了。”
近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烏魯木齊墾區人民法院在駐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十二師開發區巡回法庭公開審理的兩起勞動爭議案件,不僅讓當事人感受到“少跑腿、好辦事”的便利,更折射出該院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服務理念。
在這兩起互為原、被告的特殊案件中,法庭打破“坐堂問案”的傳統模式,將庭審現場搬到企業集中區。

這種“移動法庭”既降低了群眾的訴訟成本,又通過“看得見的公正”增強了司法公信力。
數據顯示,類似的便民舉措在烏魯木齊墾區人民法院已形成體系。針對農牧民群體開設“田間法庭”,春耕時節把庭審設在葡萄架下。為小微企業提供“法律體檢”,年均排查合同風險點200余處。對行動不便者實行“上門立案”,今年已累計服務特殊群體50余人次。這些措施共同構成了司法服務的“毛細血管”,讓公平正義延伸到每個角落。
隨著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深入推進,轄區企業和群眾對司法服務的需求日益多元。烏魯木齊墾區人民法院以巡回法庭、法官工作室為支點,正在構建“預防+化解+服務”的全鏈條糾紛解決機制。攻堅時限內提速辦結涉企糾紛32件,為農民工追討欠薪超百萬元。
在西山農牧場的桃園里,法官頂著40℃高溫審理土地承包糾紛,當事人在桃樹下達成和解時,沾著泥土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在小微企業聚集的創業園區,法官工作室每周開診,已為100余家企業開出“合規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