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矛盾糾紛找綜治中心,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而是轉換成具體的舉措,嵌入群眾的意識里,更落實到踐行者的行動中。”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綜治中心相關負責人的話語,道出了當地基層社會治理的核心邏輯。
近年來,三都自治縣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通過機制創新、資源整合與精準施策,構建起獨具特色的矛盾糾紛預防化解體系,讓“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三都成為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
建好“一個中心”:打造基層治理的智慧中樞
接待大廳內,工作職責清晰公示,矛盾糾紛調解室、視頻調度室等功能分區齊全,群眾訴求可“一站式”響應。近年來,三都自治縣打破部門壁壘,整合法院、檢察院、公安局、信訪局、司法局、人社局等10余個職能部門力量,實現集中辦公。同時,通過信息化平臺聯動衛健、住建、自然資源、民政、婦聯等部門,形成“1廳1庭2室3區8窗口”的功能布局,涵蓋信訪接待、法律援助、司法確認、訴訟服務、勞動維權等10余項服務,真正實現了“一扇門進三都一站式解紛”。
為確保縣、鎮、村三級綜治中心高效運轉,三都自治縣構建了嚴密的制度體系。首問責任制明確了接待群眾的“第一責任人”,避免推諉扯皮;聯席會議制度每月定期召開,分析研判重大矛盾隱患;考評機制將矛盾化解率、群眾滿意度等指標納入績效考核,與部門評先評優掛鉤。最具創新性的是《三都水族自治縣矛盾糾紛風險隱患分析研判分色預警賦分辦法(試行)》,該制度將矛盾糾三都成因、影響范圍等因素分為“紅、黃、藍”三色,對應高、中、低風險等級,通過量化賦分實現精準預警。
在經費投入方面,三都自治縣每年將20萬元納入綜治工作財政預算,專項用于中心日常運轉、設備更新等。更值得關注的是“以獎代補”機制,每年安排100萬元資金,按照調解案件的難易程度、調解效果等指標,對人民調解員實施“以案定補”。這一政策極大激發了基層調解隊伍的活力。2024年以來,全縣各級各類人民調解組織共開展矛盾糾紛排查3900余次,調解案件3865件,調處成功3851件,調處成功率99.6%。
暢通“三個渠道”:織密矛盾排查的天羅地網
矛盾糾紛的預防化解,關鍵在“早發現、早處置”。三都自治縣通過搭建多元渠道,構建起全覆蓋的矛盾排查網絡,讓糾紛隱患無所遁形。
綜治中心的8個服務窗口是群眾表達訴求的主陣地。這里實行“臺賬式管理、銷號式辦結”,每一起來訪事項都詳細記錄基本情況、訴求內容、責任單位等信息,明確辦理時限和反饋要求。居民莫大姐的經歷頗具代表性:她因樓上漏水導致自家裝修受損,與鄰居多次協商無果后,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綜治中心信訪接待窗口。工作人員當天受理登記,次日便協調住建部門、社區網格員、物業組成聯合調解組,實地勘察現場、厘清責任,最終促成雙方達成賠償協議。莫大姐不僅拿到了賠償款,還在工作人員的普法講解中學會了如何用法律武器維護權益,逢人便說“綜治中心真是咱老百姓的‘說理地’”。
在三都自治縣,每個網格都活躍著一支“1+N”服務團隊,由1名網格員牽頭,整合黨員、志愿者、村醫、調解員、鄉賢等N類力量,承擔著“排查員、宣傳員、調解員”三重角色。他們走街串巷、入戶走訪,對婚姻家庭、鄰里糾紛、土地權屬等常見矛盾進行“拉網式”排查。
2024年3月,堯麓村網格員在巡查中發現,村民王某與李某因宅基地邊界問題爭吵激烈,雙方家族成員聚集對峙,極有可能升級為群體性沖突。網格員立即上報街道綜治中心,同時聯合村調委會介入調解。通過實地丈量土地、查閱歷史檔案、講解法律法規,最終促成雙方重新劃定邊界,握手言和。
矛盾糾紛的產生往往涉及多個領域,單靠某一部門難以有效應對。三都自治縣綜治中心還加強與當地法院、民政、公安、司法、婦聯等部門的協作,廣泛收集離婚判決、離婚登記、家庭暴力、婚戀糾紛等線索,確保各類突出矛盾糾紛及時進入管理視野,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有效擴大矛盾糾紛排查的覆蓋面。
建強“三支隊伍”:激活調解力量的一池春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都自治縣深諳調解隊伍建設的重要性,通過“強鎮優村、行業專精、品牌引領”三維發力,打造出一支素質過硬、特色鮮明的調解隊伍。
在鎮級層面,推行“新人跟班學習”制度,新入職的專職調解員需到司法所、法庭進行3個月的實戰培訓,跟隨資深法官、律師參與案件調解,快速掌握法律知識和調解技巧。在村級層面,優選威望高、公道正派的鄉賢、老黨員擔任調解員,建立“調解人才庫”。中和鎮調解員老韋,是一名退休教師,憑借“懂政策、會說理、善溝通”的優勢,年均調解糾紛40余起。為激勵基層調解員,三都自治縣里每年開展“優秀人民調解員”評選活動,獲獎人員不僅獲得榮譽證書和物質獎勵,其先進事跡還通過電視、微信公眾號廣泛宣傳,營造了“爭當調解能手”的良好氛圍。
針對勞動爭議、醫療糾紛、金融糾紛等專業性較強的矛盾,三都自治縣組建了17個行業性調解組織,吸納退休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專業人才擔任調解員。例如,婚調委由心理咨詢師、婚姻家庭咨詢師組成,專門化解情感危機、離婚財產分割等問題;物調委整合物業專家、法律工作者,有效解決小區物業糾紛。
在水族聚居的村寨,“水鄉繡娘家事調解室”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該調解室由當地水族婦女組成,她們身著傳統服飾,用水族語言交流,以“拉家常”的方式化解婚姻家庭矛盾。調解員潘大姐說:“我們用民族習俗講道理,用家族觀念勸和,群眾更容易聽得進去。”類似的還有“老包工作室”,其負責人包師傅是有著40年基層工作經驗的老黨員,擅長用“情、理、法”三步法調解鄰里糾紛;“繁簡工作室”則專注于簡案快調,將小額債務、交通事故等簡易糾紛的調解周期縮短至3天以內。這些特色調解室,將民族文化、鄉土智慧與現代法治相結合,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調解模式。
聚焦“三個環節”:構建矛盾處置的閉環體系
矛盾糾紛的化解,不僅要“調得快”,更要“調得好、不反彈”。三都自治縣抓住分析研判、聯動處置、回訪鞏固三個關鍵環節,打造全流程閉環管理體系。
對于通過各渠道收集的矛盾線索,綜治中心定期和不定期召開分析研判會,按照“婚姻家庭、鄰里關系、土地權屬、勞動爭議、涉法涉訴”五類情形進行分類,結合分色預警賦分辦法,確定風險等級和責任主體。
在矛盾處置環節,綜治中心充分發揮“指揮棒”作用,通過“橫向調度部門、縱向貫通鎮村”實現協同作戰。橫向層面,對涉及行業領域的矛盾,如醫療糾紛、環保投訴等,及時將案件分流派單至衛健局、生態環境局等主管部門,由其牽頭調解;縱向層面,對鎮村層面的矛盾,通過綜治和網格化信息平臺將任務下派至鎮(街道)、村(社區),網格“1+N”團隊全程參與。
“調解不是終點,而是服務的新起點”。三都自治縣建立了分層回訪制度,對藍色風險(低風險)糾紛,由村(社區)調解員在調解結案后15天內回訪;對黃色風險糾紛,由鎮綜治中心在30天內回訪;對紅色風險糾紛,由縣綜治中心聯合責任部門進行重點回訪。回訪內容包括當事人對調解結果的滿意度、生產生活恢復情況、是否存在新的矛盾隱患等。2024年,全縣共回訪矛盾糾紛當事人3035人次,發現并消除隱患2870起。
如今的三都自治縣綜治中心的作用日益凸顯,基層社會治理呈現出嶄新氣象。在水族村寨,“有糾紛找綜治中心”成為群眾的第一選擇;在工業園區,企業與員工的糾紛調解平均用時從15天縮短至5天;在社區,物業糾紛、鄰里矛盾的調解成功率超過90%。這些數據的背后,是三都縣對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詮釋,是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實踐。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從“單兵作戰”到“多元共治”,三都自治縣綜治中心的探索與實踐,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正如一位基層調解員所說:“我們多跑一趟路、多費一點心,群眾就能少一點愁、多一點笑。”在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道路上,三都自治縣正以堅實的腳步,丈量著社會和諧的尺度,書寫著基層治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