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與安全,是驅動一座城市進步的雙輪。高質量發展的背后,平安是前提與基石。
繁花似錦的惠州西湖
近年來,錨定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惠州法治惠州,惠州市堅持平安法治一體推進,在全省率先開展市、縣(區)、鎮(街)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不斷完善“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為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提供強力支撐。
惠州市各級綜治中心立足政法職能,推動各部門依法履職、形成合力,打造“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服務”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著力把社會穩定風險防范在源頭、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
發展與安全“雙向奔赴”,惠州市前行的步伐愈發堅實。2024年,惠州市GDP突破6000億元,躋身全國城市50強;蟬聯全國平安建設最高榮譽“長安杯”,獲評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連續9年平安廣東建設考評優秀,是全省唯一獲授廣東省“二星平安鼎”的地級市,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續提升。
三級綜治中心實體化運作
上下聯動快速化解疑難爭議
綜治中心是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的重要平臺,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惠州市注重統籌各方資源,全力推動三級綜治中心全覆蓋建設、實體化運作。
在“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中,綜治中心是其中的“1”,在整個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如何扎實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加強組織領導是關鍵一環。對此,惠州市堅持把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為市縣“一把手工程”,市委成立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工作專班,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部署,強化統籌協調、指揮調度,縣(區)、鎮(街)黨委落實主體責任,加強人財物保障,確保推進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落地落實。
惠州市綜治中心大樓
2023年2月,惠州市綜治中心掛牌成立并投入實體化運作。2000平方米的綜治中心里,綜合辦公室、研判督辦室、法學專家工作室、指揮調度大廳等功能室一應俱全。結合開展“防范化解矛盾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專項治理,公安、檢察、法院、司法行政以及信訪部門帶著工作職能、帶著系統數據集中進駐綜治中心辦公,加強了信息“全量匯聚”、數據“高頻碰撞”、情勢“實時同步”,進一步增強了對社會治安風險的觸角和感知。同時,住建、人社、衛健等部門以及群團組織、社會力量等解紛資源也在此輪駐。
立足便捷為民,縣鎮綜治中心利用原有的行政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信訪接待場所等群眾熟悉、交通便利的地方設置,場所突出實用管用,統一掛牌標識,合理布局引導受理、多元化解、指揮調度等區域,因地制宜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室、勞動監察等窗口,讓群眾在綜治中心一目了然、辦事順暢,實現訴求一窗受理、高效流轉。
“在這里,我們注重加強類案源頭治理,協調相關部門一起研究辦法,爭取從‘解決一個問題’變成‘解決一類問題’。”據惠州市綜治中心負責人介紹,立足于發揮“三個聚焦”的職能定位,市綜治中心加強統籌協調,指導推進縣鎮兩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推進場所設置、部門入駐、機制建設、督辦落實、信息化建設五個方面的“規范化”,確保人民群眾的訴求都有人辦理、依法推進。
“中心吹哨,部門報到’
綜治中心成為矛盾化解“終點站”
建設綜治中心,服務群眾既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因此,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過程,必須從群眾角度出發,真正將綜治中心打造成風險防范和矛盾化解的“終點站”。
自各級綜治中心建設起來后,惠州市把工作重心轉到進一步優機制、建隊伍、強治理上來,完善全流程跟蹤督辦運行機制,構建“綜治中心搭臺、職能部門實質性化解”的工作格局,確保群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此前,9名園林綠化工人來到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綜治中心送上一面錦旗,感謝街道綜治中心人社工作組為他們解決了拖欠兩年的工資問題。原來,2022年,這9名工人在仲愷某小區完成園林綠化工程后遭遇拖欠工資。經核實,分包公司雖已結清工程款,但工頭并未支付工資。經人社工作組多輪協調,最終由分包公司墊付工資,并引導該公司依法向工頭追討。最終,9名工人順利領到被拖欠的1.5萬余元工資。
惠州市委政法委牽頭聯合11部門出臺與綜治中心協同對接的工作指引,健全“統一受理、分類流轉、依法辦理、閉環管理”的工作流程,依托“粵平安”云平臺,匯聚矛盾糾紛和治安風險數據,加強突出風險和態勢整體研判、預警預測,加強指揮調度,推動矛盾糾紛在職能部門實質化解。如惠州市積極探索“粵平安”云平臺與公安機關110系統對接,將110非警務警情矛盾糾紛流轉至鎮(街)級綜治中心,按照問題性質,明確部門管轄,截至4月9日,有效化解了2604起110非警務警情矛盾糾紛。
為壓實部門主體責任,綜治中心強化跟蹤問效,健全督辦落實機制,把各類矛盾糾紛納入法治化“路線圖”辦理,根據不同的矛盾糾紛類型,嚴控辦理時限和設置督辦工作節點,對辦理異常問題及時對職能部門進行提醒、督促、催辦,有效解決“程序空轉”問題。
惠州市通過推進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和實體化運作,讓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更加及時、高效,從接收案件訴求到轉辦至相關職能部門,整個辦理過程高效有序,確保了群眾訴求的迅速響應和矛盾問題的源頭化解。2024年,全市各級綜治中心受理矛盾糾紛6.6萬余件,其中95%化解在基層。
如今,全市84個綜治中心均已實體化運作,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組織架構和工作體系,“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成為各級綜治中心高效運轉的日常寫照,讓群眾化解矛盾糾紛“最多跑一地”,推動形成“有矛盾糾紛,到綜治中心”的社會共識。
穩固基層平安根基
打造城市新“楓”景
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這是“楓橋經驗”的核心精髓。在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過程中,惠州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源頭預防、前端化解,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為做實群防群治,惠州市突出發揮綜治中心平臺中樞作用,加強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協調聯動,深化法治副校長等工作機制,用好網格員、調解員、志愿者等多元力量,推動“1+6+N”工作體系走深走實。
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統籌政法系統290個黨組織下沉319個重點村結對,集中整治涉道路交通、涉農涉土等突出問題,依法化解一批矛盾糾紛和信訪積案,切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警調促和諧
此外,惠州市三級綜治中心積極踐行“大調解”理念,聚焦矛盾快調,依托綜治中心加強訪調、訴調、警調銜接,發揮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作用,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城鄉基層。2024年,全市通過調解化解的矛盾糾紛約占72%。
在縣(區),一批本地化、有特色的“楓橋經驗”新品牌也不斷涌現。以博羅縣柏塘鎮為例,當地茶產業發達,為此,博羅縣綜治中心探索“鄉里茶室”模式,通過一杯清茶架起黨群干群連心橋,搭建起了解民意、傾聽訴求的窗口。同時,把“和”“融”的茶文化融入調解過程,讓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打通鄉村治理“最后一公里”,建立社會治理多元善治新格局。
當前,惠州市緊緊抓住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和建設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的重大機遇,認真學習全國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現場會精神,把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為深化平安建設的重要抓手,按照“五有”目標和“五個規范化”要求,進一步提升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水平,有效預防化解矛盾糾紛和社會治安風險,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