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汕尾市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現場會在海豐縣召開。作為現場觀摩點的海城鎮綜治中心,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治理智慧,向參會人員展現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生動實踐。
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全景。
海城鎮這座常住人口17.9萬、農村人口占比達80%的縣城中心鎮,面對新老小區交錯、外來人口聚集的復雜治理環境,聚焦“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三條“主戰線”,一體推進“四個實戰化”建設,推動平安建設提質增效,2024年躋身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行列,走出了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規范化治理路徑。
陣地升級:“小中心”托起大平安
走進海城鎮綜治中心,雖然面積僅有200平方米,但功能齊全、布局合理。按照規范化建設要求,該中心升級打造群眾接待廳、網格化管理室、矛盾調解室、部門進駐室、研判分析室、心理咨詢室等“一廳五室”,并健全完善來訪登記、組織調解、研判分撥、跟蹤督辦、答復反饋等一系列工作流程,真正實現讓群眾“一站式”解憂。
在工作機制上,海城鎮堅決落實“黨委主動領責、領導主動領銜、班子成員主動領辦”的“三主動”機制,通過“一人一策一專班”工作模式,實現“包思想轉化、包矛盾化解、包掌握情況、包教育穩控、包息訪息訴”的“五包”治理目標。
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委領導接待來訪群眾。
海城鎮還不斷壯大綜治隊伍,目前綜治中心已有22位編內職工、3名民情地圖指揮中心雇員、87名人民調解員,并組建了綜治委,由書記擔任主任、政法副書記擔任副主任,其他單位、村(社區)、派出所等作為成員單元,打造了一支強大的平安建設隊伍。
多元共治:筑牢平安穩定“第一道防線”
去年底,長埔村一樓盤工人因被拖欠工資聚集在樓頂。黨委主要領導立即“吹哨”,縣公安局、人社局、駐隊工作組、村委等有關負責人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通過“個別調解”方式,對工人進行心理疏導,最終在協調下,承包方承諾支付94萬元欠薪款,化解了糾紛。
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運用“吹哨”機制,現場處置勞資欠薪糾紛。
這一高效化解矛盾的成果,正是海城鎮近年來整合公安、檢察、法院、司法行政等多部門力量,聯動各類調解資源構筑平安穩定防線的生動體現。
海城鎮還組建24個“四人小組”,建立158個最小應急單元,對重點領域、重點人員開展矛盾糾紛排查整治。2024年,全鎮共摸排各類矛盾糾紛417件,其中“四人小組”摸排63起,全部調解成功。
除此之外,海城鎮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力量,推動人社、住建、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進駐綜治中心,更好地感知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主動調處化解矛盾糾紛。一般糾紛由村(社區)組織力量調解;容易引發“民轉刑”“刑轉命”案件,主動向縣委政法委匯報,由鎮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及時預警和化解。2024年以來,海城鎮未發生一起“民轉刑”案件。
網格智治:賦能社會基層治理
為推動治理重心下移,海城鎮在全鎮劃分1個大網格、24個中網格、187個小網格,配齊187名網格員(專職網格員141名,兼職網格員46名)。同時,充分利用騎手、樓棟長、退休老黨員等群體“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通過實地走訪、電話聯系等方式全面掌握網格情況。
網格員“入戶聯心”,開展走訪工作。
2024年期間,海城鎮累計上報網格事件9325條,辦結率100%,其中95.5%化解在村級,4.5%化解在鎮級以上,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標。
海城鎮綜治中心還依托省“粵平安”社會治理云平臺,歸集“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110非警務警情、“民情地圖”等多個渠道的矛盾糾紛類數據,有效聯通上級交辦、村級和有關單位報告的矛盾糾紛。通過“事件上報—流轉處置—結果反饋”的全閉環管理流程,高效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如今,行走在海城街頭,調解隊伍穿梭其間,網格員步履不停守護萬家安寧,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圖景正成為這座全國千強鎮的鮮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