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村民在曬場上晾曬農作物。新華社發樊成柱/攝
2014年,安徽啟動綜治中心建設,推動全省鄉鎮(街道)綜治維穩信訪工作中心和村(社區)綜治維穩信訪工作站全部建立。
十年磨一劍,安徽始終堅定不移地沿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縱深推進各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省委政法委統籌協調,省直有關部門高效協同,實現了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突出問題聯治、平安建設聯創,安徽經驗做法多次在全國推介。2018年,在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周年暨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15周年大會上,安徽作了題為《加強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實戰化平臺》的經驗介紹;2024年4月,固鎮縣綜治中心建設經驗做法入選全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培訓班典型案例,綜治中心已成為平安安徽建設的一塊金字招牌。
截至目前,全省五級綜治中心2.3萬余個,實現了全域無縫覆蓋,縣級以上綜治中心全部實現實體化高效運轉,鄉鎮(街道)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達標率超過95%,村(社區)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達標率突破90%,為基層治理筑牢了堅不可摧的堡壘。
從聚焦細微矛盾調處的“小窗口”,拓展為統攬全局的社會治理“大平臺”,安徽省著力打造標準化、規范化、實戰化的綜治中心體系,編織起了一張縱橫交織、高效聯動的基層治理網絡,持續為百姓的美好生活保駕護航,切實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5月31日,安徽省六安市民警主動靠前排查矛盾糾紛隱患。視覺中國提供
破難解紛:多元聯動提升調處質效
合肥廬陽區曾上演過一場鄰里糾紛的“持久戰”。吳某釗與徐某年因房屋采光通風問題僵持多年,矛盾持續升級,從最初的口角演變為頻繁報警、信訪投訴,甚至在一次激烈沖突中,84歲的吳某釗持拐棍將66歲的徐某年打傷,造成徐某年多根肋骨骨折,經合肥市公安局刑事鑒定,徐某年的損傷程度為輕傷二級。
案件移送至廬陽區檢察院后,辦案人員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察覺到這絕非簡單的刑事案件,其背后是鄰里間多年積怨的集中爆發。
廬陽區檢察院果斷出擊,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性地開啟刑檢與控申部門聯動協作模式。一方面,嚴謹細致地審查案件,發現徐某年符合司法救助條件,當即啟動司法救助程序,為困境中的當事人送去“及時雨”;另一方面,主動作為,分管檢察長接訪當事人,刑檢和控申部門聯合走訪雙方家庭、社區、派出所,深挖矛盾根源,開展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和心理疏導。面對棘手的賠償難題,檢察官們秉持耐心與專業,反復勸解,最終促使吳某釗之子代為賠償,徐某年出具諒解書。
檢察機關綜合考量吳某釗的高齡狀況、家屬的積極表現以及被害人的諒解態度,經公開聽證,檢察院依法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成功化解了這場多年的恩怨糾葛。
在辦案過程中,廬陽區檢察院敏銳捕捉到老舊小區環境這一“隱藏”的矛盾滋生源,及時向住建局發出檢察建議,有力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提速增效,從源頭上預防類似糾紛再度發生。
這一典型案例的背后,是合肥市“六情”辦創新實踐的強大支撐。
記者了解到,自2023年起,合肥以黨建為引領,大刀闊斧地開展知民情、降警情、防危情、減訪情、控輿情、增感情“六情”活動,成立“六情”辦。全面整合39個黨政部門和18個工作專班,依托綜治中心和信息化平臺,精心打造矛盾化解“一線指揮所”。通過智能模塊對警情進行精準分類,實現矛盾糾紛的“精準施策”,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調解服務。
合肥市創新開展的“六情”活動只是安徽省探索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一個縮影。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安徽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綜治中心打造成為矛盾糾紛化解的前沿陣地。各地嚴格依循網格化管理模式,網格員們如同敏銳的“偵察兵”,定期開展“地毯式”排查,精準捕捉矛盾糾紛線索,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進行分流處置,確保每一個矛盾糾紛都有專人負責、妥善解決。
在調處環節,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緊密攜手、協同發力,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多元手段,配合教育、協商、疏導等柔性方法,多管齊下化解矛盾。心理咨詢、法律援助、行業調解等專業力量的加入,更為難題破解注入了“強心劑”。
2024年以來,全省各級綜治中心工作成績卓著,共排查化解矛盾糾紛50.6萬余件,化解成功率高達98%以上,有力促進了社會大局的和諧穩定。
2024年11月2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雙崗街道小橋灣社區綠都花園志愿服務廣場,社區工作人員和派出所民警正在為居民解決鄰里矛盾糾紛。視覺中國提供
智領新潮:信息化驅動創新治理模式
在蚌埠市固鎮縣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小張熟練地操作著智慧綜治平臺,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有了這個‘智慧大腦’,轄區的治安狀況盡在掌握,一旦出現問題,處置起來又快又準!”
固鎮縣緊緊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打造智慧綜治平臺,實現了對轄區內人、地、物、事、組織等各類信息的實時采集、智能分析和精準研判。借助這一強大平臺,風險隱患無處遁形,預警信息能夠第一時間精準推送,工作人員得以迅速響應、及時處置,基層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實現了跨越式提升。
安徽省推動綜治中心與信息化建設深度融合,以信息化為支撐,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各地依托綜治中心,建設了一批智能化應用平臺,如智慧安防小區系統、網格化服務管理系統、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信息系統等,實現了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全方位、全時段、全過程監控和管理。
安徽省還積極推進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門的視頻資源整合,實現了互聯互通、共享共用,可以實時掌握社會治安動態,及時發現和處置各類違法犯罪行為,有效提升了社會治安防控能力。
此外,安徽省還充分發揮綜治中心的統籌協調作用,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力量下沉,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各地積極組織發動黨員干部、志愿者、社會組織等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形成了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特色添彩:品牌創建豐富治理內涵
“村里的事兒大家一起商量著辦,有了青藍幫帶小組,咱們的訴求能及時得到回應,心里可踏實多了?!痹谛鞘袥芸h蔡村鎮蔡村,村民們對村里的青藍幫帶小組贊不絕口。
蔡村創新建立的青藍幫帶小組,定期深入村組召開黨小組(擴大)會議,精心搭建村民議事平臺,認真記錄群眾的意見建議,翔實建立訴求臺賬,為解決群眾突出矛盾收集“第一手”鮮活資料,讓村民們能夠暢所欲言,將心中的想法和訴求毫無保留地說出來,大家共同商量解決辦法,真正將矛盾化解在“家門口”。與此同時,該村還依托青藍幫帶小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開展政策解讀、普法宣傳教育,這一舉措不僅卓有成效地化解了各類矛盾糾紛,還極大地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記者了解到,安徽省各地在推進綜治中心建設的進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緊密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創新,打造了一批獨具地方特色的綜治工作品牌。
安慶市桐城市西苑社區打造了“皖美紅色物業”治理品牌,通過黨建引領,整合社區、物業、業委會等力量,共同參與小區治理,有效提升了小區的治理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質量。
銅陵市推出的“法治超市”定制化服務,采取“一站式服務、二級管理、三支隊伍、五項內容、六種形式”的運行模式。社區“法治超市”的“營業員”陣容強大,既有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專業法律人士,又有社區工作者和“寧大姐幫幫團”的傾情加盟,為居民提供依法表達訴求、法律援助、法律宣傳等5項優質法律服務,這些服務如同琳瑯滿目的“商品”,滿足了居民的多元需求。
在“超市”里,醒目地公開法官、檢察官、律師的姓名、聯系電話和工作內容,邀請他們每周到這里工作半天。
蚌埠市蚌山區建立的“警民聯調”工作機制也頗具特色。當地在派出所設立警民聯調室,由公安民警和人民調解員并肩作戰,共同參與矛盾糾紛調解,實現了警務工作與人民調解工作的有機融合,有效提升了矛盾糾紛化解的效率與質量。
這些特色品牌的創建,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綜治中心的工作內涵,也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成為江淮大地基層治理的一道道亮麗風景線。
長效護航:健全機制保障持續發展
為確保綜治中心建設持續提質增效,安徽省持之以恒地健全完善長效機制,為綜治中心建設與運行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在組織領導方面,安徽省各級黨委、政府對綜治中心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將其納入平安建設總體規劃,作為“一把手”工程全力以赴推進。各級綜治委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切實加強對綜治中心建設的指導和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任務不折不扣落實。
在制度建設方面,安徽省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綜治中心建設和運行的制度規范,如《安徽省綜治中心工作規范》《安徽省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條例》等,明確了綜治中心的工作職責,細化工作流程,嚴格工作標準,為綜治中心的規范化建設與順暢運行提供了制度基石。
在經費保障方面,安徽省各級政府將綜治中心建設和運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持續加大投入力度,確保綜治中心建設與運行所需經費充足無憂。同時,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經費保障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綜治中心建設與運行。
在隊伍建設方面,安徽省注重加強綜治中心工作人員的培訓與管理,通過舉辦精彩紛呈的培訓班、開展業務競賽,不斷提升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對表現突出的工作人員給予表彰獎勵,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著力打造一支朝氣蓬勃、能征善戰的綜治鐵軍。
如今,安徽省的綜治中心已然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核心平臺,在維護社會穩定、化解矛盾糾紛、服務人民群眾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關負責人表示,安徽將持之以恒地深入推進綜治中心建設提質增效,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法治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向著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