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越來越好,每年遠道而來的候鳥也越來越多。每年遷徙季,數以百萬計的候鳥在崇明東灘濕地停歇,構成壯觀的生態畫卷。然而,這些“空中來客”在覓食過程中頻繁光顧周邊農田、魚塘,導致農戶損失慘重;農戶架設的防鳥網又誤傷鳥類,形成“保護與生計”的困局。如何破解這一難題?一場關于“如何讓候鳥安全遷徙、農戶安心生產”的公益訴訟案件聽證會在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檢察院舉行。
崇明東灘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的關鍵節點。然而,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在覓食時,常將周邊農田、魚塘當作“免費食堂”,導致農戶損失慘重。為減少損失,農戶自發架設防鳥網,但因缺乏科學規范,網線密度過高、材質粗糙,誤傷國家保護的野生鳥類。2024年9月,檢察機關調查發現,某水產合作社的防鳥網上懸掛多只野生鳥類尸體,凸顯治理的緊迫性。
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禁止在保護地使用捕獵工具,但“防鳥網”未被列入禁用名錄,監管存在空白。農戶坦言:“我們不愿傷害鳥類,但若顆粒無收,生計何以為繼?”
面對這一難題,崇明區檢察院率先行動。2025年2月,該院聯合多方召開專題研討會,提出“標準+執法+補償”系統治理方案,并委托專家起草全國首個《農業生產防鳥網線生產標準和使用規范》,明確網線材質、間距、高度等技術參數,確保既能防護作物又不傷鳥。同年3月,檢察機關召開聽證會,展示鳥類受困影像,引發各界共識。
“視頻中看到鳥類被網線纏繞誤傷,我很痛心。成群結隊的候鳥把農田當成‘天然食堂’,農戶收成就減少了。如何平衡生態保護和民生利益,推動相關標準規范落地是當務之急。”會上,聽證員發出感慨,建議“探索野生動物致害補償機制”;企業代表呼吁“推廣鳥類致害保險”。會后,檢察機關向職能部門發出檢察建議,要求依法履行野生動物保護和農業生產管理職責,對本區農業生產中使用防鳥網線造成鳥類傷害的情況加強監管。與此同時,兼顧公共利益和農戶利益,檢察機關將積極推動相關部門探索實施區域野生鳥類致害補償政策,以及科學合理的防鳥網線生產標準和使用規范出臺。此外,崇明區探索數字化監管,利用技術監測防鳥網使用情況,并對合規農戶給予積分獎勵,引導主動參與保護。
4月,上海市第44屆愛鳥周在崇明舉行,愛鳥不僅是“一周”的行動,更是全民的責任。正如崇明區檢察院檢察長潘春偉所言:候鳥遷徙跨越國界,保護候鳥、守護候鳥重要遷徙通道安全,不僅關乎生物多樣性存續,更是履行國際公約義務、展現大國生態擔當的必然要求。但保護候鳥絕非是以犧牲人民群眾利益為代價,人民群眾對農業生產的合理訴求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同樣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從公益訴訟到標準制定,從補償機制到科技賦能,期待通過法治化和科學化手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多贏,使得“萬鳥翔集”與“稻谷滿倉”的共生圖景成為崇明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