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是簽署執行和解協議的日子。
東城法院執行法官靳欣早早來到了位于東城區南牌坊胡同的拆遷現場,這里長滿荒草,碎石遍地,只余四間破敗的危房,與一街之隔的某學術機構大樓格格不入。各方當事人站在危房前,看到法官背著國徽前來。
這是一起執行起來困難重重的案件
2012年,法院判決被執行人8人騰空房屋并拆除自建房,交還給申請人。但被執行人以名下無房產為由拒絕騰退,盡管申請人提出愿意給予適當拆遷安置款,但雙方對金額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數次調解均以失敗告終。2024年9月,申請執行人再次申請恢復執行。白發蒼蒼的老人給法官打電話,希望盡快執行。“法官,我長期住院,身體越來越差,我還能不能活著見到房子騰退的一天啊?”老人話語中透著焦急。“不是我們不搬,我們沒地方住啊!這是我們住了70多年的地方,這老房子上木構窗欞的格子數,我們閉上眼都能數得清楚,離開這兒,我們還能去哪兒?”被執行人幾度哽咽。
法官通過調查發現,這塊地已規劃好要建某機構學術交流中心,就因為這四間危房,工期一拖再拖,相應的配套設施也無法開工,不僅影響工程進度,破壞胡同周圍環境美觀,還存在安全隱患。
歷經多輪調解終于達成一致
執行法官靳欣決定迎難而上。為了化解陳年糾葛,完成耄耋老人心中夙愿,也為了推進老城規劃改造,助力中軸線緩沖區的環境保護。2024年9月至12月,法官現場勘驗,并多次接待雙方當事人,開展釋法說理工作。2025年2、3月間,靳欣先后組織了3次現場調解和兩輪“背對背”調解。他相信,以一顆如我在執的為民之心和鍥而不舍的執行韌勁,定能破解難題。
“法院也知道你們的困難,這些年某學術機構一直在幫你們修繕危房,申請人也有誠意,愿意給適當補償,咱們各方都再努力一下,找一個合適的方式來徹底解決問題。”“法官,說實話,我們家里這些年也走了幾個老人了,再拖下去不是辦法,我們愿意搬。”在多次的釋法說理下,被執行人終于同意騰退。“我們知道法官為了這個案子,跑前跑后做了很多工作,您盡力了!我也拿出誠意來,提高補償金額,幫他們安度晚年。”申請人主動說。最終,雙方達成一致:由申請執行人補償一定金額,被執行人承諾自行搬離并拆除自建房。
國徽來了,我們就放心了
要簽署和解協議并不容易。雙方當事人在糾紛中拉扯了太長時間,身心疲憊,一方擔心給了錢拿不到房,一方擔心交了房拿不到錢。最終靳欣決定,申請人先將補償款交到法院,被執行人把房騰空交付后,再領取補償款,由法院在中間,架起信任的橋梁。到了簽署執行和解協議的這天,靳欣背著國徽來到了執行現場。春日暖陽下,破舊危房中,熠熠生輝的國徽,讓雙方再無顧慮。
“法官,看到國徽,我們一下子就特別安心。”年邁的被執行人在和解協議上鄭重簽下姓名。“這條胡同可是中軸線歷史文化保護區的重要部分,在明清科舉考試期間住滿了來自各地的舉人,是全國文人薈聚‘躍龍門’的地方。”事情解決了,申請執行人面容上的皺紋都舒展了,向法官介紹起來:“很快,這里就要建起嶄新的大樓,屆時將有來自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學術人才在這里進行文化研究交流!”為了守護這份跨越時間的歷史傳承和延續,執行法官們,也一直在路上。
圖/東城法院